新中国成立以后,那些曾经骁勇善战、享有盛誉的王牌部队基本得以保留,军队番号未被撤销。一些王牌军继续肩负祖国边疆的守卫任务,另一些则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及60年代和70年代的边境自卫反击战,历经多次战火洗礼。经过严酷的实战锤炼,1985年军队改制后,有八支王牌劲旅脱颖而出,成为我军史上反应最快、战斗力最强、装备最先进的八大甲种集团军。
甲种集团军是一种特别的军队编制,通常下辖三个师,或者一至两个旅以及直属作战部队。这些部队具备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能力。自1985年百万大裁军以来,全国共组建了24个集团军,但真正能够称为甲种集团军的,仅有八支。
第一支是第一集团军,这支部队源自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军,追溯更远可追溯到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。革命战争年代,这支部队先后由两位名将担任主要指挥官:一位是上将张宗逊,他长期担任彭德怀大将的副手,是擅长统筹全局的将领;另一位则是独臂虎将贺炳炎,他不仅是第一军的首任军长,更是在解放战争西北战场上的主力猛将。两位将军均为开国57位上将之一,功勋卓著。
展开剩余68%第二支是第21集团军,这支甲种军的前身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第21军,起初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。该纵队司令员正是后来晋升为上将的韦国清,第21军的第一任军长为中将滕海清,滕将军是华东战场上的重要指挥官,建国后还曾担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。
第三支是第41集团军,这支部队由革命战争时期的第41军演变而来。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在全军改编时转为第41军,其首任军长为著名的塔山战役名将吴克华。熟悉解放战争历史的人都知道,这支部队曾是第四野战军五大主力之一,在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中表现突出。新中国成立后,第41军长期驻守国家南大门,肩负重任。
第四支是第13集团军,它起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第13军。1949年全军改编时,由陈赓将军率领的中野第四纵队分拆成两个军,其中一个就是第13军,另一个是第14军。第13军的首任军长是周希汉将军,他是一名铁血老将,经历了无数战火洗礼,被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称誉为“军中赵子龙”。
第五支是第54集团军,它是这八支中成立时间最晚的一支。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,上级将原第四野战军的第44军和第45军合并组建第54军,首任军长为百战老将丁盛。虽然1955年他只被授予少将军衔,但其战功赫赫,是开国少将中最勇猛的将军之一。1985年军改时,第43军下辖的127师划归第54集团军,使得这支部队更具铁军风范,成为反应迅速的甲种军之一。
第六支是第38集团军,由革命战争年代的第38军发展而来。提起第38军,许多人会想到虎将梁兴初,但该军首任军长并非他,而是东北猛虎李天佑,他被誉为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战场的第一尖刀,战功卓著。
第七支是第27集团军,由革命战争时期的第27军演变而成。第27军是华东战场的主力部队,首任军长是聂凤智将军。然而,这支雄师并非完全由聂凤智培养,而是由著名上将许世友在背后扶持和指导。
第八支是第39集团军,来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第39军。该军同样是华东战场上的主力,首任军长为上将刘震,他与韩先楚合称红25军的“双子星”。第39集团军在革命战争期间屡建奇功,无论面对反动派还是西方列强,都展现了卓越的战斗力,是人民军队中一支名副其实的常胜军。
这八支甲种集团军不仅代表了我军的精锐力量,也见证了中国军队由革命战争走向现代化、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历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时资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