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足邀请赛的筹备工作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。本定于10月6日至14日、以及11月10日至18日举行的两阶段赛事,原本希望借此与三支国际队伍一同进行一场四国赛,但眼看着申办截止日临近,至今还没有城市愿意接手,这种局面实在令人尴尬。
这次中国足协提出的赛事计划,邀请了三支海外球队与中国男足一同进行四国赛。虽然这一构想无疑是不错的,但现实却相当严峻。赛事的具体日期和规模早早已定,承办的标准也非常清晰明了,但截至目前,依旧没有任何城市对这个赛事发出响应。
中国足协对承办方的要求相当高,设定了一些看似基础但又非常严格的标准。首先,赛事所用的场馆必须拥有至少3万座的固定座位,而U系列赛事的场馆则要求至少有5000座。此外,场地的条件更为严苛,要求比赛和训练场地必须铺设天然草皮,且要提供2至4块专用的训练场地。而且,后勤保障也要做到位,包括安排2至3家星级酒店,确保球员和官员的食宿问题得到妥善安排,安保、医疗等各项服务更不能忽视。所有这些费用,也都需要由承办城市自行负担。
展开剩余70%然而,国内的球场条件与这些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。即使是中超联赛中的主场,也只有不到40%的场馆符合3万座位的要求。天然草皮的维护成本更是惊人,年均费用超过500万元,对于中小城市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那为什么如此多的城市选择“沉默”,没有人愿意承办这项赛事呢?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账算不过来。近年来,国足的成绩普遍不佳,球迷热情低迷。在东亚杯中,国足的场均观众人数仅为1661人,这样的上座率显然无法支撑赛事的基本成本。以2024年6月国足在沈阳奥体中心的热身赛为例,尽管投入了1200万元,门票收入却不到200万元,最终地方政府不得不为赛事的举办倒贴上千万资金。
除了这些直接的费用,还有不少隐性成本需要承担。承办方需要负责市政交通疏导、媒体宣传、志愿者培训等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费用加在一起,往往会使总成本超出预算30%以上。而现在的国足,几乎成了“票房毒药”,有网友直言:“花这么多钱看国足输球,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去修个公园。” 曾经被誉为“金牌球市”的长沙、西安也因国足连续败北,上座率骤降了60%,不仅球迷对赛事兴趣冷淡,城市的品牌形象也因此受到影响。
一些本来有希望承办赛事的城市,现在也陷入了两难境地。比如长沙的贺龙体育场,曾经承办过世预赛的“中韩之战”,创造了纪录的上座率,但由于球场改造后座位减少到2.8万,已经无法达到足协的3万座要求。成都的凤凰山球场虽然符合条件,但由于10月到11月正值演唱会旺季,若接手国足邀请赛,收入损失将超过千万。而像上海、广州这些大城市,虽然拥有更多的顶级场馆资源,但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承办商业赛事,例如曼联访华这样的活动。国足赛事的优先级在他们眼中远远低于这些更具商业价值的比赛。
眼下,如果足协坚持目前的标准,国足邀请赛恐怕真会泡汤。为了确保赛事顺利举办,足协或许需要调整思路,比如降低承办标准,允许使用混合草皮,或者将场地要求放宽至2.5万座以上。此外,还可以通过寻找赞助商来分担部分费用,或者考虑将赛事改为巡回赛制,分散各个城市的压力。甚至可以将赛事与青少年培训、国际体育论坛等活动结合起来,提升整体效益,达到双赢的局面。
距离8月6日的申办截止日只有一周时间,若到时仍未有城市愿意承办,这将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的一次尴尬事件——首次因为“无人承办”而取消国际赛事。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,功利与现实的激烈碰撞。希望中国足协能尽快找到解决办法,让国足邀请赛能够顺利举行,也让中国足球在国际赛事中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时资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